這幾天最熱門的話題是 WhatsApp 更新服務條款和隱私政策,將在二月以後把使用者資料與母公司 Facebook 共享,包括 WhatsApp 帳戶資訊、電話號碼、服務相關訊息、跟其他人與企業互動資訊和 IP 位址定位等等,以前還能手動禁止 WhatsApp 將你的資訊與臉書共享的選項也被移除,如果二月八日以後不同意新的服務條款可能影響使用權益。
隱私設定
刪除 LINE 此裝置聊天記錄,避免對話內容暫存在電腦上
關閉 Instagram 限時動態自動分享到 Facebook 教學

Instagram 在 2016 年推出限時動態(Stories)功能,至今已成為 IG 許多人常用的功能之一,這項功能後來也被複製到 Facebook,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限時動態」概念最早出自 Snapchat,因拒絕被 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 乾脆自己跳下去做。透過限時動態可以發佈時間限定的動態更新,套用濾鏡、貼圖、Boomerang(讓短片不斷重播)或加上文字特效等等,相較於更新貼文需要寫些內容限時動態顯得更簡單些,而且不會留在動態牆也比較沒有壓力。
隱私升級免設定!Google 將自動清除使用者 18 個月前活動記錄
移除被 Instagram 色情廣告帳號亂標記的相片,開啟手動批准標籤功能
經常在新聞看到各種詐騙手法,好像不管怎樣都是那些招式變來變去,在網路上廣告或垃圾留言也是層出不窮,幾年前 Facebook 亂標記好友在購物詐騙相片裡的手法現在也出現在 Instagram,只不過是換成了色情廣告帳號,主要還是要吸引使用者注意,讓使用者透過點進去釣魚網站來竊取 Instagram 帳號密碼。前陣子又開始出現一波帳號被盜用、張貼假的雷朋詐騙廣告手法,如果你或你身邊的朋友同事遇到了,可以重設密碼、開啟雙重驗證防護提高帳號安全性。
Facebook 站外動態工具讓使用者控制要讓臉書收集那些隱私資料

若有長期使用 Facebook 會發現臉書顯示的廣告經常與你的喜好相關,舉例來說,當你在搜尋機票或飯店後就會一直看到旅遊廣告,在打開特定新聞媒體後會開始出現同一網站的推薦內容,這是因為 Facebook 會收集、分析使用者的活動紀錄,以顯示更具個人化的廣告(這也是現今網路廣告互相競爭的技術),這麼做的用意當然是增加廣告準確度、提升轉換率,那麼網站都是怎麼收集使用者資訊並分享給臉書呢?
Clear Cache for Chrome 一鍵清除瀏覽器快取,可自訂間隔時間、紀錄類型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需求必須手動清除瀏覽器的快取資料(Cache),雖然瀏覽器本身就有提供刪除功能,但大多只能一次清理所有瀏覽內容,對於要刪除特定的快取時間區間、深度和項目可能就不夠彈性,為了解決類似問題自然就有各種非官方的快取刪除擴充功能可以選用,幫助使用者快速清除特定資料。
自動刪除 YouTube 記錄,停止追蹤觀看影片和搜尋內容

前段時間剛寫完「自動刪除你的 Google 網路和應用程式活動紀錄設定教學」一文,現在已經可以透過 Google 讓你的網路足跡在特定時間後自動移除,雖然 Google 服務使用紀錄本來就能手動刪除,但自動化選項讓我們不需手動操作,直接設定要刪除的時間間隔,讓這個工作變得更輕鬆容易。雖然 Google 保存大量的使用者資訊,但這些紀錄其實也被用於改善使用者體驗,而現在 Google 也將此功能拓展到 YouTube 和其他應用程式。
The End of Cookie Banners 同意讓網站使用 Cookie?美觀又好用的提示工具可免費加入網站
很多網站在需要用到 Cookie 時都會跳出提示訊息,詢問使用者是否同意讓網站取用資料,這在歐盟個資法 GDPR 上路後幾乎已經變成基本配備,大家需要按的就是我同意,或是直接把這條提示通知關閉(如果你已經厭倦瀏覽網站時經常跳出 Cookie 通知,可使用 I don’t care about cookies 外掛讓它自動關閉隱藏),在流程上已算善盡告知義務,如果想在自己的網站或網路服務放上同意使用 Cookie 的提示功能,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