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網際網路做出不少突破性的革新,例如 OpenNASA 就有計劃性地將一些研究上的資料或記錄開放,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免費下載使用,不僅於此,許多開發者也嘗試使用 NASA 開放資料來做更多應用,例如:WLPPR 將美麗地球空拍樣貌化為手機桌布背景,Psiu Puxa 則是把來自宇宙的奇幻美景切割成電腦、平板電腦及手機桌布尺寸,假如你對於程式有興趣,Code NASA 還把自家各種程式開放原始碼放上 GitHub 平台。
免費資源指南,每日網路資訊與科技新知
by Pseric
by Pseric
小時候電腦還沒像現在隨處可見,繕打都只能靠打字機,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辦公室的打字機裡排滿鉛字,將操作桿往下壓就能夾起鉛字,利用色帶印在紙上。後來電腦及印表機普及後打字機也就逐漸消失,現在要找活版鑄字廠幾乎所剩無幾,近幾年較知名的「日星鑄字行」或已是台灣僅存保有傳統活版印刷工藝的鑄字行。
by Pseric
這幾年國外大型博物館、美術館紛紛走向數位化,不僅能透過網路傳播讓收藏被更多人看見,背後的開放精神更希望現代人不要重造輪子,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更多的創新開發。我們不用再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遠渡重洋,只要利用瀏覽器也能走遍各地,其中最知名莫過於 Google Art Project 藝術計劃收錄數萬件藝術作品,甚至推出免費應用程式利用行動裝置也能輕鬆瀏覽。
by Pseric
Internet Archive is a non-profit library of millions of free books, movies, software, music, and more.(Internet Archive 是一個非營利圖書館,收錄數百萬免費電子書、電影、軟體和音樂。)
說道 Internet Archive 大家應該不陌生。這項計劃最著名的 Wayback Machine 網站時光機功能,可以讓使用者線上回顧網站發展變化,從 1996 年開始,目前收錄資料量已經超過 2PB、1500 億個網頁!其實 Internet Archive 不只如此,它還提供了不少典藏計劃,例如之前介紹過的 900 種老式投幣街機電玩、兩千種 MS-DOS 骨灰級老遊戲都能在這些專案中找到原始檔。
by Pseric
Google Art Project 藝術計畫目標將全世界博物館及典藏數位化,後來還推出 Arts & Culture 應用程式讓使用者直接從行動裝置探索超過 850 個博物館內收藏,非常方便。如果你還有印象,紐約公共圖書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陸續將館藏歷史資料掃描後轉為數位格式釋出,開放使用者線上檢索、免費下載使用!這些數位化對於學術研究、資料保存或傳遞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by Pseric
前段時間搜尋資料時,意外發現 OpenNASA 網站,才知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早在幾年前已開始有計劃地將它們寶貴紀錄陸續開放,讓需要的人員下載使用。NASA 也不斷運用社群網站來分享一些研究上的資料,例如去年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在歷經快十年飛行終於到達人類史上觀測冥王星最近的距離,照片也被發佈到 Flickr 和 Instagram。現在我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已不限於探索頻道,從網路上也能找到許多資料。
by Pseric
這幾年許多博物館及圖書館紛紛走向數位化,例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開放近 50 年的出版物供使用者免費下載,Google Art Project 計畫將全世界博物館藝術品帶入網路數位時代,讓我們透過瀏覽器即可線上欣賞這些作品,最近「紐約公共圖書館」更將館藏數位化,一口氣釋出 18 萬張高畫質相片,使用者可以從線上檢索,免費下載使用,無須取得館方授權。
by Pseric
讀者應該都知道 Google 除了發展搜尋引擎與網路服務,近年也致力於推動藝術與文化相關工作,Google Art Project 計畫將全世界博物館與眾多藝術品帶入網路世界,讓我們透過瀏覽器即可線上欣賞數萬件作品。如果你喜愛這些偉大藝術家作品,還能安裝 Google Chrome 擴充功能,直接把它們收錄到自己的瀏覽器。最近也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資源典藏數位化,例如之前就曾介紹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開放近 50 年出版物供使用者免費下載」,現在要找資料變得簡單許多。